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工作坊說明

在面對縣市合併後,中央與地方政府仍未正視台灣農業及農村將來發展,過去產業轉移,造成農村產業蕭條、高齡化、低就業機會、嚴重人口外流等結構性問題存在已久,迫使現今青年人仍需離鄉至大城市裡謀求生存。而近年來城鄉鐵公路交通建設的密集開發,更是拉大城鄉之間的差距。有了快速道路,卻逐漸失去地方公共交通運輸之補貼;有了高速鐵路,卻讓地方人口更快速的流失;
因上位決策的狹隘短視,沒有整體的國土規劃,面對未來的充斥著不確定性,導致地方的生活圈難以形成,反倒是更加依賴都市生活方式,地方有機生長的聚落與活動在長期結構性問題正逐漸凋零,7-11取代了當地柑仔店、大型零售中心取代了地方的傳統市集、城市型建築群取代了地方傳統建築、興新科學園區取代了農業生產。這一連續關於農村生活被棄置的過程中,試問,我們面對農村,應當如何生活?台灣農業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三十年後的農村,五都之後新型態的城鄉關係,農村產業再發展產生新的可能性,新的城鄉關係下,譬如在彰化、雲林與嘉義或花東區域,如何將地域性交通與生活關係建構出來,譬如在地醫療、農會轉型的思考。打個比方,台中市百貨產值高於台北市,消費能力不輸南北大都會區,其證明地方生活圈是可行的。透過機制的規劃,公部門整合些現有資源,農村可以用租的,改善公共設施,農會扮演地方服務角色,而不是把既有農村弭平重建或造村,地方產業發展,哪些會消失,又哪些會轉變。農村的下個世代,如何把人吸引到農村裡,農村服務業則成為未來生活的可能產業,吸引年輕人回鄉。建築背景的人有整理土地的能力(地籍的處理),醫療系統配合老人村、long stay等產生醫療巡迴,人口的成長之後就有會工商服務的需求,社會照度、農業機械等必要性社會企業進駐。在地需求就地供應,達成自給自足,使其活化農業規模,更具生態性,亦可以關照地方。

台灣因應國際油價高漲,氣候變遷與災害等外在因素,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必須有所改變。高雄美濃、宜蘭過去至今的農村發展提供了很好案例經驗自省。生活在農村,不只是如候鳥般的過境、旅居,或任由財團或地產炒作;社區營造也不會是唯一的路子。思索農村的未來生活描述,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將透過工作坊,齊聚專家學者,與身處且關心農村下一步的社大與社區夥伴們,嚴肅面對農村現況,共同激盪創意未來生活方式,並以重新彰顯農村價值。 

工作坊規劃:
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續航計畫辦公室工作團隊
續航計畫辦公室協同主持人淡江建築學系黃瑞茂副教授

 分組帶領人: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陳惠民: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方雅慧:國立成功大學續航計畫辦公室博士後研究員
專題演講師資: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
賀陳旦: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邀請對象: 第一年度南部社區大學受補助計畫&有意願參與第二年度徵件計畫的南部社區大學。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