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台南的三農課題

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四年前曾文社大舉辦農村農業農地公民論壇,提出問題網要如下,我針對其中數項發表看下如後:

(一) 農村景觀與生態功能:
(A) 土石採取
(B) 農村排水道水泥化
(C) 農舍蔓延破壞農村景觀特色
(D) 農地利用對生態的衝擊(棲地零碎化)
(E) 水資源管理
(二) 農地農用:
(A) 適地適作
(B) 糧食安全政策下農地總體配置
(C) 農地買賣(移轉)
(D) 農地太貴
(E) 休耕地的管理
(F) 聚落內土地共有阻礙新建
(G) 耕地太小或整併
(三) 農地重分配(鄉鄉規劃):
(A) 農地買賣(移轉)
(B) 農舍興建
(C) 集村的推動策略
(D) 農村界定
(E) 聚落內土地共有阻礙新建
(F) 休閒農業用地輔導管理辦法


 土石採取: 


農地被用來採砂,根源來自於「一推一拉」的作用。長久以來,農業政策效果不彰,讓農業由1960年代的高峰逐步下滑,農地的農業價值日益低落,遂產生移作他用的預期,農地開始被「推」出農用的範疇;另一方面,民間的房地產和政府的公共工程,都撐大了砂石的需求。然而,另方面為了保護河川又禁採河砂,造成貨源不足。自然讓業者把眼光轉移到農地上來,農地成了「砂石田」。
令人痛心的是農地被用來採砂,不僅平白改變了平地的地景,業者還回填垃圾棄土,深入污染地肉。砂石田不僅破壞自身,還連帶污染周遭的農地,重車進出也破壞了農路,甚至威脅到農民的人身安全。其危害其實比興建農舍更大。
農地被用來採砂也造成了社會面的影響,它加速了農民價值觀的崩解。從農用的觀點,等則好的水田是最有價值的,值得好好守住,三百年來祖先就如此殷殷告誡;相對的,偏遠的、地質差的地只能旱作,是價值較低的。如今,旱作的田地,區位好的可以變更為建地,區位差的尚且可以開採砂石獲取暴利;等則好的水田反而只能賠本耕作,農田價格能不翻轉?試想,原本辛勤耕作的農人生活陷入困境,卻看到原本不毛之地創造了許多暴發的「田僑仔」,數百年來據以支撐台灣鄉民社會的價值觀能不錯亂?近來要求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建築的農民壓力,只是此種價值觀變遷的冰山一角,未來的傷害更難想像! 如果台灣是一隻海上的大鯨,各地的農地因為農業政策無效而休耕,正如鯨身上有許多處的皮膚因為得不到血管的滋養而成為死肉,如今,我們不僅不去照顧養護這些皮肉,反而粗暴地將它刨除,甚至還填上毐藥,台灣如何能不死亡? 

聚落內土地共有阻礙新建 


近年來,在農村聚落中,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破敗的建築與景觀,在社區生活中造成嚴重的困擾。一棟一棟傳統的三合院,就在我們生活核心的近旁,但它沒有人居住,建築物日漸崩解,庭園荒廢雜草叢生,破敗的景象一日一日愈見嚴重,成為社區生活者每天不可避免的感歎,它似乎提醒著農村無可挽回的頹勢。 
農村聚落內的這個問題十分普遍,形成的根源除了農業發展條件惡化,人口外流之外,傳統的分產與繼承制度也是重要因素。由於分產與繼承制度,農村的土地往往一再細分,而老屋則由後代共同持分。其結果是,一旦房屋老舊,雖然後代有某一房仍留住農村有意願改建,卻因為共同持分人過多,協調不易而不願推動就地改建。於是,老屋任其荒廢破落,而新屋則蛙跳式地在田地中興建起來,造成雙重問題。
近來十年,台灣將面臨老農凋零、農夫世代移轉的高峰,顯然我們需要一套土地重整機制來協助處理。讓鄉村區的建地可以適當彼此交換或者建地與耕地交換以達成集村建築的目標;甚至可以藉此機制讓農村土地或建築轉換給新來者,解決自都市向鄉村移民者的土地與建築需求。
由於土地是鄉村賴以發展的最重要根基,土地的規模、區位、品質、肥沃程度等等,遂成為影響生產與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在生產方面,為了適應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產品,適當地調整土地的規模與區位往往是必要的;在生活方面,為了適合供給新的家庭、或者提供新的生活公共設施,往往也必須調整土地區位。然而,不論是為了生產或生活,如何在土地調整的過程中,充分照顧到私人與公共的利益,遂讓「土地重整」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與凡利益的交換、重新計算與分配,都有必要產生「中人」的角色,在諸多不特定第三人之間居中協調、斡旋,才容易成功。擁有公權力的政府最適合扮演此種中人角色,甚至為了充分發揮斡旋功能,政府更可設立「基金」,透過必要的先買後賣來克服不等時交換的問題。

上個世紀,台灣與日本是全世界成功推動農地改革的知名案例,讓土地從大地主手中轉移給眾多小農,造就了農村的繁榮;後來的農地重劃則進一步重整土地以適應農機時代的來臨。如今,面對鄉村的結構性轉變,我們需要第三次的土地重整,其目標是協助鄉村角色的轉型。 

農舍蔓延破壞農村景觀特色 


大部分特定農業區的土地多已經過農地重劃,農路、水路、地籍經過重整交換後,重劃區內所有的土地都能直接面臨農路、水路。其原先的目的是希望藉由道路的系統化便於農業機械進出,以提高單位農地生產量。但因為每宗土地皆面臨農路,交通進出便利,農地重劃區也因此往往成為農舍、建築用地的首選之地,與原先重劃原意大相逕庭。 如今,在農業農業發展條例及施行細則放寬農地興建農舍的規定後,農業區興建豪華農舍的問題更加嚴重。其中,鄰近都會發展區的農業土地,尤其容易成為興建豪華農舍的對象,譬如因雪山隧道開通,被納為台北都會區後花園的蘭陽平原;台北、台中和高雄都會區鄰近的農業鄉鎮的農業區等。

農業區內興建農舍多採取蛙躍式開發,帶來許多問題。就功能的角度看,農舍建築填高基地、興建二至三層的農舍,直接遮擋了緊鄰農地的日照,影響作物的生長條件;住宿產生的生活污水排放進灌排水道中,則加重地區的污染問題。從能源永續的角度看,蛙躍開發的農舍需接水、接電與電信設施,也造成物資的浪費;從景觀的角度看,突兀的建築也破壞了原本美麗的田野景觀。政府雖然訂有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等法令規範,但顯然仍窮於應付。究應如何才能扼止假農舍破壞農田功能與景觀?

0 意見:

張貼留言